在建筑学考研的众多方向中,古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保护、智能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古建筑设计是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关键途径。随着对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平衡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古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考研学子将有机会深入研究古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等,并参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实践。建筑历史与理论保护方向专注于建筑理论与历史脉络的梳理。此方向的研究涵盖对过去建筑历史的挖掘,以及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考生需具备良好的文献研究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能够系统研究建筑理论,并尝试提出新观点。智能建筑技术是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建筑需求日益增长,研究生将接触最新的智能化技术,如建筑信息技术、智能化系统等,为未来智能建筑设计与管理做好准备。绿色建筑技术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向。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研究生将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的绿色、低碳、节能等目标,为未来的绿色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以上各方向各有研究重点和就业前景,考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每个方向都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并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建筑行业需求。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2-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资格要求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招生竞争激烈,位于北京的政治中心,历年招生数量有限,基本上每年建筑学硕士录取人数在1-2人之间,但报考人数众多,近两年稳定在100人左右,报录比约为150:1-100:1,堪称百里挑一。然而,报考人数仍在增加。尽管竞争激烈,但性价比非常高,作为全国顶尖名校,在综合排名和专业排名上均处于领先地位。2、个人复习经验清华大学建筑学考研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英语一、建筑学史论、快题设计,公共课占比40%,专业课占比60%。备考时应全面复习,初试和复试均不可忽视。以下是我备考时的时间节点,供大家参考。政治课:我从9月份开始备考政治,购买了红宝书、肖秀荣资料书,以及“考过”APP上李阳老师的考研政治串讲。后期主要关注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疯狂记背。政治压力不大,要相信自己。英语:个人感觉英语还可以,前期以背单词为主,利用“考过”APP上田楠楠老师和张sir的考研英语课针对性背单词,反复滚动记忆。每天至少做3套考研真题,建议使用VIP班的教材,在“考过”APP上直接购买。阅读理解是关键,可以跟着张sir学习。后期购买一本高分写作预测20篇,背完即可。专业课: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课考试科目包括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其中建筑设计是快题设计部分,需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2张A1图纸设计及其上色,对快题设计要求较高。题型相对稳定,但环境限制每年有所变化,灵活度逐年提高。清华的快题设计考察考生对场地条件处理和功能组织的能力。355建筑学基础,我联系了学长学姐,推荐了以下参考书目:《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董鉴泓,主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沈玉麟,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桢《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谷西《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陈志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罗小未511建筑设计:考察个人设计综合能力,对个人手绘要求较高。备考时应从抄绘开始训练,抄绘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抄绘时,要注重精读和分析,避免盲目抄绘。手绘学习应尽早开始。我当时是从大一升大二开始学习手绘的。建筑史的复习:建筑史和英语是同期开始的,第一轮复习从大三年级八月初到国庆节之前,主要是对参考书目的概览。第一轮复习要全面了解各部分知识,尽量不留漏洞。然后开始第二轮复习,汇总真题,总结清华13年开始的所有真题。
在整理题目时,应专注于自己能够迅速通过查阅书籍或总结来完成的题目。对于那些复杂且难以立即回答的论述题,可以选择跳过,以便节省时间。第二轮复习的核心流程是史观总结,这包括第一轮复习中记录在书上的史观和个人体会,并补充重要建筑及建筑师的信息。在这一轮中,史观的概括规划至关重要,此时对细节性小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加容易。许多内容一旦看过就难以忘怀,即使忘记也能用个人语言进行概括。这实际上是一种能够轻松进行各类名词解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史观的强化,总结写书者的史观,并结合清华老师的论文,总结他们的史观,提炼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历史观。这对论述题和对比题来说是最核心的能力。到十一月初期,大约11月8号左右,即现场报名之前,应完成四本笔记的总结。随后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不断进行建筑史的横向与纵向串联,即对同类型建筑的横向对比,总结相同与不同点,这对记忆大有裨益。对于外国建筑,同期建筑对风格史的记忆具有重要意义。纵向的时间串联则是对前后史观及设计方法的对比,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进步,各个时期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最后一轮复习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约一个月时间,根据前面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强化个人弱点部分,并总结论述题。通过刘松茯的阐述方法总结论述题,包括客观内容(如时期、平面、立面、剖面、内部空间及流线组织)和主观史观(如哲学思想、设计出发点、历史观及承上启下的作用等)。完成论述题的总结,并对小知识点进行反复串联,以便信手拈来,这一轮的工作基本就完成了。
接下来是建筑设计的复习。首先,需要结合所考学校的历年题型来阅读建筑设计资料集。资料集第一卷是总纲,讲解各类规范,可以大致浏览。如果是本专业的话,很多小的要求都记得,以免在设计过程中严重违反规范。剩下的就是分项的各类建筑设计,清华特别重视各类展馆的设计,因此资料集的第04卷至关重要,详细介绍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剧院等各种可能的文化类公建类型。对于考清华的学生来说,这一卷最好通读,总结设计的基本规范和亮点。第05卷的餐饮建筑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公建中通常会有附属的餐厅或较大的餐饮空间,需要对家具摆放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间距等具体规范在资料集中都有详细说明。清华可能会考1:50的小空间家具摆放,因此类似餐饮和工作室等小型空间需要掌握家具的摆放、尺度和间距,这些资料集都能提供信息。第07卷是一个难点和偏点,因为这里有医疗建筑设计,具体内容就不详述了,总之医院的内部空间与其他建筑有很大不同,虽然清华一直没有考过,但天大似乎考过,所以以防万一,最好也看一下。之后还有图书馆的设计,图书馆经常作为展馆类公建的一个附属功能区出现,有时甚至需要做室内布置,所以也需要关注。此外,考清华的学生可以注意一下06年的真题,考的法官培训中心,虽然看起来像是法院,但本质上是教育类建筑,只是名字具有误导性。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资料集03卷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设计(但这比较偏),资料集的其他部分基本可以忽略,地铁站、候机楼、商服等建筑通常不会要求做。清华一直以来的快题面积都在4-5000平米,其他学校的可能更小。所以太大的建筑,流线太复杂的建筑都不会考,因为六小时内也做不出来。当然,练习真题时也要结合其他院校的真题,这样能够覆盖所有题型。第二个准备工作是手绘,至少每天一张A3效果图,徒手线稿和上色控制在半小时之内。因为清华的两张A1效果图时间很紧张,所以A3半小时已经比较长,否则最后可能画不完。也就是九月中下旬开始画整套快题,快题的第一注意事项是控制时间,六小时画不完,无论画得多好都白费。画到六小时就停笔,检查在什么地方可以节省时间,然后下次改进。前几次主要就是时间上的调整,需要大致掌握各部分图纸所需的时间,合理控制时间节点。我使用了《名校考研快题设计高分攻略》和《建筑快题手绘步骤详解》两本书,大家学习手绘可以用《步骤详解》,练习快题可以用《高分攻略》,都可以完整地抄绘。因为是快速设计的案例,案例不一定是完美的例子,大家在抄绘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相应的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相信你的快题设计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建议你到海上艺号学习设计手绘班,有人指导入门会更快一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经验,因为是时间积累起来的。对于快题也是一样的,不会画的时候先抄绘,然后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做起,慢慢加大难度,提升速度。
考研实际上是对学习的一次总结,海上艺号在考研教育领域已经深耕十四年,多名资深老师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前期不做好积累,想在短时间内考上名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习需要更多的“坚持”,多学习知识总是没错的。有些同学看到这么多书要读,感觉不可能,其实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这些都不是很难,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岂不是更优秀。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学习之余要注意锻炼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更开心地学习。
一、个人介绍
你好,我是20届浙大建筑学设计方向考生,今年刚被拟录取。因为本科建筑学未过评估,毕业后的学位依旧是工学学位,所以为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最好能为自己争取一个建筑学硕士学位。最后成功被浙大录取,以下是我的心路历程。
二、择校原因
择校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地理位置。对我个人来说,心情和未来永远忠于我所处位置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我已领略过关外的雪原、河西的朔漠、巴蜀的奇岭、琼崖的碧波,但唯有江南的隽秀雅致,让我回味无穷。
选择杭州,因为这里格外清秀。我选择浙大时,甚至没有关注它往年的报录比,我只知道既然选定了就努力考吧。因为初期选择学校,大家都是一样的基础。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学校,就要勇敢地去奋斗。我们只需要保证自己结束这一年考研的时候,回忆起来不留遗憾。在自省的时候,真实地认为对得起自己就好。
三、专业课备考
建筑学基础(专业课一)
学习方向:全面浏览建筑学课本内容,并做好笔记(笔记要精炼,节省时间)
学习任务:
1. 中国建筑史:阅读《中国建筑史》,做好笔记(重点摘抄、绘图,并进行记忆)
2. 外国建筑史:阅读《外国建筑史图说》,做好笔记(同上)
3. 建筑构造:阅读课本,做好笔记(与数字有关的内容都是重点)
《建筑构造》上册,李必瑜编,建工出版社;
《建筑构造》下册,刘建荣编,建工出版社;
4. 建筑物理:阅读课本,做好笔记
《建筑物理》柳孝图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5. 城市规划:课本内容较多,建议后期利用培训班资料。
参考书籍:各学科课本,城市规划原理《外国建筑史图说》
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以时间为主线,对世界各地的建筑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阅读此书,仅需关注法国古典主义的洛可可风格,便可以继续翻阅罗小未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当然,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深入研究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建筑。古代建筑部分的学习,应重点关注其发展演变和原因。其中,结构、形制、柱式、立面的演变尤为关键。而近现代建筑部分,由于建筑发展日益多元化,书的编写可能显得不够清晰。这一阶段的复习重点在于梳理大纲,并理清人物关系(尤其是五大师及其之前的人物)。
关于6小时快题设计(专业课二),学习方向需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有良好的手绘基础,可直接尝试浙大真题训练,每周一套。若为新手,则建议每周进行一张效果图训练,以培养个人风格。
快题设计通常以新建、加建、改建公共建筑为主,需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外部环境规划。方案应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作出环境设计,并达到合理的功能布置和流线组织,体现建筑性格特征,具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和工程技术可能性,图面表达准确,表现技巧熟练,符合制图规范要求。无指定参考书目,主要参考建筑设计标准、技术规范等。以下为考研资料联盟推荐参考书目:
《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沸郎西斯、D 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
《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快题设计80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出版;
《快题设计备考指导:建筑专业快题设计》辛塞波;
《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应试指南》黎志涛;
《建筑创作过程与表达》戴志中;
《快速建筑设计》;
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学习任务包括:每周一张效果图练习,认真绘制;尝试抄绘练习中的分析图,锻炼设计能力;如有时间,可适当安排平面设计任务。
建筑学基础部分,建议开始复习时不要过于“套路”,也不能偷懒。虽然建筑基础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考试范围和重点往往难以预测。建议将参考课本通读一遍,对内容有整体印象,并参考考研资料联盟的课件和前辈笔记等,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建筑原理和城建史部分,可通过阅读资料并使用便利贴等工具,补充自己的理解。
政治备考方面,建议从下学期开始准备,过早开始效率较低。不建议过多观看辅导班讲解视频,有监督的感觉会更好。政治资料包括:选择题(肖秀荣资料配套徐涛课程)、大题(肖4肖8、腿姐押题、研木易木子资料)。
英语备考方面,浙大英语线一般为55分,看似要求不高,但每年因英语不过线而落榜的同学很多。建议跟老师学习,如朱伟的恋练有词、刘晓艳语法和长难句课程等。同时,每天阅读外刊,提高阅读速度和分析句子能力。
五月起,我着手翻译1989至1995年的阅读资料(或许由于我的基础较为薄弱,故采取了这种较为“笨拙”的方式),坚持每日一篇。自六月起,我开始专注于阅读理解练习,主要学习唐迟老师的讲解,其核心在于掌握他的解题技巧,并不断实践。在发现错误时,及时参照正确的方法与思路,获取反馈对能力提升极为关键!
自2004年起,我坚持学习至2016年,保留了四套资料用于最后的四次模拟考试。期间,用外刊替代部分阅读内容(切记不可中断阅读!)翻译和完形填空则主要跟随宋逸轩老师的课程,个人感觉收获颇丰。
至于作文,我从十月份开始背诵王江涛的20篇范文(同时也要注意及时复习),但自己也要动手写,这样才能明白如何行文,确保在考场上不会临时抱佛脚。
我的每日学习时间安排如下:
早上7:20-8:20 背单词
8:20-12:30 数学
12:30-14:00 午餐、午休
14:00-17:30 专业课
17:30-18:10 晚餐
18:10-22:00 英语、政治。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适应考研的考试时间,数学和专业课各150分,是至关重要的两门科目,因此我选择在白天学习。鉴于考研数学在上午进行,专业课在下午进行,我决定上午复习数学,下午复习专业课。晚上学习政治和英语则会相对轻松。
由于考生水平不断提升,浙大考研的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非常庆幸自己选择了浙江大学,也为自己成为ZJU的一员感到自豪。在浙大,建筑系的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任,会带领我们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大型实际项目以及有趣的设计竞赛。与同学们为某个项目熬夜的经历,不仅是美好的回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说,在浙大,我不仅获得了一份学历,更收获了师生情谊、同窗友谊,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