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士事业编考试题
1.解放后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恢复于(1980年)。
A.1980年 B.1982年 C.1984年 D.1986年 E.1988年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是(恩格尔)提出的。
A.恩格尔 B.霍姆斯 C.马斯洛 D.贝塔朗菲 E.奥瑞姆
3.以下哪项不属于护理的任务(降低伤残)。
A.恢复健康 B.预防疾病 C.减轻痛苦 D.促进健康 E.降低伤残
4.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建立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
A.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B.德国的凯塞威尔斯城 C.意大利沙弗诺城 D.英国圣托马斯医院 E.俄国的克里米亚
1.护理学的任务包括恢复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减轻痛苦。
2.护理的实践范畴包括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
1.请整理出南丁格尔所做的主要贡献。
2.现代护理学发展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体现的进步是什么?
1.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2.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
1.健康-疾病连续体模式认为(健康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A.健康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B.安适是人的主观体验
C.信念是人获取健康的基础 D.疾病是客观的功能障碍
2.下列哪一健康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能采取特定行为避免疾病,而有些人却做不到(健康信念模式)。
A.健康-疾病连续体模式 B.健康促进模式
C.健康信念模式 D.整体健康模式
3.下列哪一模式认为“护理对象是自身健康的专家”(健康-疾病连续体模式)。
A.健康-疾病连续体模式 B.健康-疾病模式
C.健康恢复/失调模式 D.整体健康模式
4.下列哪一模式旨在解释健康和疾病、安适和患病之间的关系(健康-疾病模式)。
A.个体-社区模式 B.健康-疾病模式
C.健康恢复/失调模式 D.整体健康模式
5.下列相关陈述中,正确的是(安适是个体对机体客观状态的主观体验)。
A.疾病是机体结构和功能障碍过程的主观表现
B.健康是机体稳定、平衡和功能完整的客观过程
C.安适是个体对机体客观状态的主观体验
D.患病是个体对机体客观改变的的整体体验
6.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因素是(恶性肿瘤)。
A.恶性肿瘤 B.传染性疾病 C.损伤和中毒
D.消化系统疾病 E.呼吸系统疾病
7.有关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疾病常导致患者和家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A.患者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主要受患者的角色改变的影响
B.患者体像的改变是普遍存在的,改变的程度与个性相关
C.疾病所致的家庭角色改变主要为角色重叠和角色缺失
D.疾病常导致患者和家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8.对人体健康影响最为深远又最能被控制的因素是(生活方式)。
A.自然环境因素 B.生活方式 C.生物遗传因素
D.健康服务系统 E.社会环境因素
9.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护理对象健康行为发生起最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A.健康教育发生的时间 B.提供健康教育的方式
C.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D.护士与护理对象的关系
10.有关健康教育,下列陈述正确的是(护士应为其服务对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A.护士应寻找专门的时间开展健康教育
B.健康教育评估与一般护理评估相同
C.护士应为其服务对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D.根据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
1.A 2.C 3.D 4.B 5.B 6.A 7.D 8.B 9.C 10.D
1.两模式都是从健康行为的角度解释人的健康。康信念模式针对特定疾病,解释人们采取特定疾病的预防行为,而健康促进模式针对人的健康水平,解释疾病预防行为以外的促进人健康水平的健康行为。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们之所以能采取特定的行为来预防特定的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们受到疾病的威胁,包括疾病的严重性和个体对该疾病的易感性。健康促进模式认为,人们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主要受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感知,包括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控制、自我效能、健康定义、健康状态、健康促进行为的效果和障碍等。因此,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人的健康行为,相互补充,全面地解释了人的健康行为对健康影响。
2.个体可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心理或情绪因素,涉及身心交互作用与自我认知等;环境因素,如住宅、卫生状况、饮食、室内空气质量、水源等;生活方式和行为,如规律适当的锻炼、控制体重、远离烟酒、使用安全带、定期体检、避免熬夜或赖床、饮食适量等;社会因素,如家庭和婚姻状况、职业、文化教育等。
个体难以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结构、年龄、种族、发育状态和性别等;环境因素,如气候、空气、土壤、阳光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治安状况、卫生保健体系等。
3.现代疾病观认为,疾病不仅是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结构和形态的改变,还包括各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的相互联系,以及个体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它是生命活动的整体反应过程,是机体动态平衡协调发生障碍,是内外因素作用于人的客观过程,是身心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
4.症状体验阶段:咨询他人或告知亲人;承担患者角色阶段:寻求治疗疾病的有效经验、放弃正常活动、采取措施应对疾病;寻求医疗照护阶段:寻求医疗机构帮助、接受或否认疾病、执行治疗计划、再次寻求专业帮助;患者角色依赖阶段:依赖卫生保健人员帮助、住院、放弃独立生活和原有角色义务;痊愈或康复阶段:放弃对患者角色的依赖,恢复原有角色并承担相应责任。
5.决定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影响的因素包括: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患者及他人对疾病的态度;治疗费用;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和家庭角色的改变和调整等。
6.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表现在行为和情绪、体像、自我概念、自治能力、生活方式等方面。疾病对家庭的影响表现在家庭角色和家庭动力等方面。
7.发布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因子的评价和安适评估;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矫正;环境调整;社会支持。
1.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机构是(A)。
2.下列陈述不符合医院特征的是(C)。
3.门诊护理工作相比,急诊护理工作最大的特点是(B)。
4.在病房护理工作中,保护患者隐私最适当的方法是(D)。
1.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其作用是组织民众开展医疗救护活动。
2.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的是三级卫生服务网,其中最基层的卫生服务组织是乡镇卫生院。
3.医院的基本功能除了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外,还应承担一定的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4.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如遇抢救患者,在医生未到达之前,护士可以对患者实施紧急救护处理。
1.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
2.我国的卫生专业机构分为哪几类?
3.我国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分别是哪三级?
5.医院组织结构大致可分为哪些部门?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B.23.3% C.20.2% D.31.2% 4.1999年,日本钢产量比韩国多多少万吨? 5.2000年,浦项钢产量占韩国总产量的比重为多大? A.12.9% B.28.3% C.59.8% D.62.0%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家庭在投资选择上倾向于股票市场,其中26.2%的高收入家庭已投资股票;投资于商业和服务的比例为16.1%;购买国库券的占比为8.4%。2000年上半年,职业股民的人均月收入为8491元,在城市高收入群体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私营企业主,人均月收入为13445元。中公教育 1.在三个投资方向中,比重最小的是: A.股票 B.商业和服务业 C.国库券 D.无法确定 2.私营企业主比职业股民月均收入高多少? A.2451元 B.4954元 C.4594元 D.3728元 3.投资股票的家庭比投资商业和服务业的家庭的比重高多少? A.16.1% B.8.4% C.10.1% D.11.1% 4.有多少比重的高收入家庭进行投资活动? A.50.7% B.26.2% C.34.6% D.42.3% 5.若需缴纳10%的税款,职业股民的月均纯收为多少? A.8491元 B.13445元 C.849.1元 D.7641.9元 本题的正确答案:1.C 2.B 3.C 4.A 5.D 第1题,投资股票比重为26.2%,投资商业和服务的比重为16.1%,国库券占8.4%,比较后可得比重最小的是国库券。中公教育 第4题,26.2%+16.1%+8.4%=50.7%。 第5题,8491元 x (1-10%) = 8491元 x 90% = 7641.9元。 某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达9545.46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和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7.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495.66亿元,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8%和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4%。其中,乡镇工业产值达4592.38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6%;乡镇企业直接和间接出口创汇80.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6.9%。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2%。但在国家财政新增长的部分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大。从10年前至该年,10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额的19.7%。同期乡镇企业税金平均每月增长30.3%,相当于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的3.48倍。 1.该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比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多少? A.23.8% B.17.6% C.6.2% D.6.3% 2.该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多少? A.1/2弱 B.1/2强 C.1/4弱 D.1/4强 A.310.29亿元 B.288.29亿元 C.32亿元 D.22亿元 4.从10年前至该年,我国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A.12% B.19.7% C.30.3% D.8.7% 5.该年,我国乡镇工业产值为: A.9545.46亿元 B.6495.66亿元 C.4592.38亿元 D.310.29亿元 第1题,首先在题中找出我国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23.8%,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17.6%,根据题中要求,两个数字相减就可以了,这是比较容易的一种问题,考察的是考生获取有效数据的能力。 第2题,我们在题中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53.8%。然后我们对照问题,很容易地就会得出答案为B。 第3题,它要求的不是材料中的原始数据,而是对材料中几个相关数据的处理。中公教育专家指出首先,我们可以在材料中找出该年乡镇企业税金为310.29亿元,然后,继续往下读,我们就可以发现,下面有这样一段话“十年间乡镇企业税金增加288.29亿元”,综合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10年前我国乡镇企业税金为22亿元,即选D。 第4题,它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材料最后一句明确地给出“国家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7%”。答案很明显,应该选D。 第5题,需要一个提取数据的过程,只是有关乡镇企业产值的数据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95.66亿元,另一个是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592.38亿元,需要在看清题目的前提下作出正确选择。 从垂直高度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十分明显。海拔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27.8%,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比重却占到56.2%,200米-500米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的29.5%,而居住在这一高度内的人口为24%,500米-1000米高度的陆地占总面积的19%,人口占11.6%。也就是说,世界人口90%以上是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比较低平的地区。尽管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永久性居民已达海拔5000米的高度(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和我国西藏),最高城市也达到海拔3976米(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1.居住在海拔200米-500米这一高度内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 2.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在哪一个高度的陆地上? A.0-200米 B.200米-500米 C.500米-1000米 D.1000米以上 3.居住在1000米以上高度的人口比重是多少? 4.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是哪一个? A.我国的拉萨 B.南美洲的安第斯 C.波利维亚的波托西 D.日本的广岛 5.海拔200米以上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多大? A.56.2% B.27.8% C.72.2% D.29.5% 正确答案:1.C;2.A; 3.B;4.C;5.C。 解析1.这个问题纯粹是从材料中找原始的数据,比较容易。中公教育认为本题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问的是人口,而不是地域面积;在供选择的项中,就有面积的数据,千万注意,不要选错。 解析2.该题的难度比第1题稍进了一点,但它也只不过需要首先找出四个高度段的有关人口密度的数据,再加以比较而已,只是绝不能将这些数据混淆了,以免出错。 解析3.简单计算一下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是B。
解析4. 材料虽未直接列出,却隐晦地通过补充说明的形式透露了相关信息。中公教育提醒,材料中虽提及两个“最高”,实则可能设置迷惑,考生需仔细理解题意,避免落入出题者的陷阱,导致失分。
解析5. 要计算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只需找到该比例,然后用“1”减去该比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选项C为正确答案。
三、事业单位医疗卫生类考试选哪个机构的教材更合适
1. 准备报考卫生类事业单位的考生可以参考以下书籍:《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卫生法律法规》、《中药学》、《西药学知识》、《中医基础》、《护理学知识》、《医学影像学》、《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指导用书综合基础知识》等。卫生类岗位的笔试内容包括医疗卫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总分100分。考生可以购买医学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作为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