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乘坐小舟横渡长江,来到了遥远的荆门外,游览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地。
山峦随着广阔的原野逐渐消失,江水在无垠的原野中奔腾。
江面上的月光宛如从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在城外幻化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源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送我东行。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四川时所作。李白此次出行,通过水路乘船远行,经过巴渝,穿越三峡,直驶向荆门山之外,目的是前往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所指的就是这次壮游。那时的青年诗人,满怀激情,坐在船上,沿途尽情观赏巫山两岸云雾缭绕的高峰,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句中,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连绵的山脉,开阔的原野,奔腾的长江,遥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壮阔,让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腾。描绘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送人之荆门
浦源(明)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
出处
《明清诗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译文
在长江上轻帆航行,向西进入荆门感客情
三个国家已遗亡旧垒,有几家还在住在荒城
云边路围绕巴山颜色,树里黄河支流汉水声
这里离郢中应该有赋,千秋白雪等你继续
词解
风扬:扬帆起航,乘风的意思。
布帆:就是只船的帆布。
三国:三国那个朝代。
遗:遗留。
垒:建筑。
犹:仍然,还。
路绕:围绕
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赓(ɡēnɡ):继续。
作者简介
浦源(1344-1379)字长源,号东海生,无钖(今江苏无锡)人。举授晋府引礼舍人。工诗,与福建林鸿为诗友,号“十才子”。浦源钦慕林鸿声名才学,不远千里进城前来拜访,苦无缘由。一日,借收购书籍为由到林鸿处,拿出自己所写的诗给林鸿的弟子周玄、黄玄看,周、黄二位见浦源诗中:“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等句极似林鸿诗。林鸿也不禁击节叹赏,称之为“吾家诗”,并热情邀请浦源参加诗社,让出房子给浦源居住,浦源的名声也因此大振。浦源尤善画山水,为倪瓒(1301~1374)弟子。明顾起纶《国雅品》中论其诗“词采秀润”,有《浦舍文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这句说的是诗人乘船送友人到荆门这个地方,顺着长江一路走来,但是到了荆门这个地方了,快分别了,又不禁的伤感了起来,对友人舍不得了,舍不得他西去荆门。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一路上看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旧城遗址,不禁感到了伤感,里面还寥寥的几户人家,说明这地方是多么的荒凉,注:古代的荆门是战场,至今仍存留有许多传说、遗物、遗迹,以及许多古地名、纪念场所。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绵延起伏的大巴山笼罩在云雾之中,耳边不时长江的湍急之声,长江的两岸眼前是云雾笼罩、小径蜿蜒、巴山颠连的苍翠之色;耳边是林木耸聚、河流湍急、汉水奔腾的潺潺之声。二句意象迭出,互为补充,浑然流转,读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确是写景妙笔。这里写美景就是为了希望自己的友人在这样的美景中不孤单。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楚国的都城就在荆州境内,那里有很多古迹,还有青山绿水,所以里此次前去要多写出《阳春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出来,这不但能让朋友们欣赏到里的佳作,还能排解心中的寂寞与孤独。到了这句就是对朋友的一个期盼了,来到这荒凉的地方想着友人将来可以写一些曲子排解忧愁,虽是期盼也是伤感。
《渡荆门送别》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势逐渐消失于平坦的野外,江水奔腾不息,汇入辽阔的荒原之中。
月华洒落江面,宛如从天而降的明镜;云彩变幻莫测,似海市蜃楼般奇幻。
我对故乡的江水依然怀有深情,它不远万里,送我远行。
译文
我乘坐船只远航,途径荆门一带,来到了楚国的旧地。
山峦渐渐远去,开阔的平野望不到边际。长江波涛滚滚,流向无垠的荒野。
月亮映照在江面上,就像从天而降的明镜;云彩在蓝天中变幻,宛如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我对故乡的江水依依不舍,它跨越万里,送我启程。
注释
(1)荆门:山脉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地势险要,自古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广阔平坦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辽阔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故称四川为故乡。
(9)万里:比喻行程的遥远。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以区别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他性格开朗,喜好饮酒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