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艺术类考研,
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8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
复试科目:①F0001外语听力测试,②F0002综合面试,③F0801服装生产管理,
808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材料参考书目:
1.《服装结构设计》,张文斌,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2.《服装材料学》,王革辉,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版
3.《女装结构设计(上)》,张向辉、于晓坤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女装结构设计(下)》,王建萍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服装结构平面解析》,刘咏梅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上海东华大学考研难度较大。
东华大学作为一所位于上海的211大学,每年考研时报考的人数非常多,该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报录比11:1;公共管理专业,报录比12:1;艺术学理论专业,报录比10:1,还有很多专业报录比在7:1。
因此,想要考上东华大学的热门专业的研究生确实很不容易。
重点学科:
东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9年,在4个专业培养研究生。截至2021年11月,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个学科获评A+;7个学科入围ESI世界前1%。
设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全校硕士研究生6627人,博士研究生1265人;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东华大学研究生院
前言
考研在我眼里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个人的自我修行。在这漫长的修行途中,考研的初心是最重要的动力,而有目的有方法地坚持,则是制胜的法宝。无论是走学术之路,还是为就业蓄能;无论是初战考场,还是败而不馁;理性选择,努力应对,便无遗憾。
我将在此文中分享一些我的个人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愿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学而有方地在坚持中前行,冬去春来时,终将成“硕”。
我的初试成绩其实并不出挑,两门专业课都是120+,英语60+,甚至政治是偏低的,但总分看起来还不错,主要是因为分数较为平均,虽然没有高分,但也没有明显的后腿。因此,在这里给到大家的建议是补短板,比如英语的学习可以早早开始了,有时候短板比长处更容易提分。但切忌一直学某一门课,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每一门课程的目标分数,制定月,周,日计划。考研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先把能拿分的都拿了,很难拿的再去拼一拼,结局都不会太差。
(一)关于我的学习经历
我是21年一月份开始考研的,报了英语和政治系统班,跟着系统班的进程学习两门公共课。二月份确定了考东华大学,中途被不少人劝过换学校,自己也确实有过松动,但沉下心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听取内心的想法,考东华。有些时候有的建议可以不采取,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回答,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执着与坚持,也很重要。专业课我报了鱼计划的线上班和冲刺班,暑期找了学校里的老师练习素描基本功。专业课我开始得比较晚,七月份开始的,基础也不好,所以很吃力,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基础不好,可以早些开始专业课的学习。
(二)关于我的每日学习
1.每天图书馆-食堂-寝室三点一线,除了上课和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学习。
2.游戏、漫画等娱乐app都卸载了,考研期间没有出去玩过。
3.每天都会背单词,每日一句长难句。
4.关注了很多设计类公众号,每天碎片时间就会看。
5.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动力,我几乎每天都会默念一遍。
6.每天吃完午饭会趴在桌子上午休二十分钟。
二、政治的学习
考研政治一般都是60-80分这个档,80分往上很难,60分往下也少有。政治也比较玄学,并不是开始得越早分就越高的,我政治是一月份开始的,但巩固得不牢实,学完就忘了。推荐大家从7月份开始,不用太早,也不可太晚,后期背诵内容过多脑子受不住。
肖秀荣1000题
和肖四肖八是肯定不能少的。
推荐考研政治大咖:肖秀荣,
徐涛,
腿姐(无论跟哪一个,都不会错。)
三、英语的学习
(一)单词
1.背单词
单词是基础中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每天都得记单词,不可间断。我是在1月初开始背单词的,跟着课程,用词根词缀记忆法,系统学习了核心词汇以及重点单词的用法、搭配。也可以搭配词汇书。例如红宝书、
恋练有词、
绿宝书。
ps:真题里高频词,词组和搭配都很重要,在阅读中记单词往往能记得更深刻。
2.后期对付顽固单词学会的办法,早上用APP背单词时,很难记住的单词我会写在草稿纸上,只写英文,中午吃完饭回来复盘看着单词想意思,没想起来的圈出来再复盘,想起来的划掉,晚饭回来再次复盘,想起来的划掉,每日重复以上操作。
3.对于易混单词
成组,把自己会混淆的单词写在一起,注出不同点、用法以及搭配,主动去分辨不同之处。如果是两个单词的混淆,偏向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就也记住了。
ps:背单词只背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单词的用法和搭配也很重要,在帮助理解句子时起到大作用。
在精翻过程中,务必深入理解题目与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够清晰阐述为何某些题目正确,某些题目错误,以及如何修改才能使其正确。不妨尝试向身边的同学解释这些思路,若他们能够理解,那么你便真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关于做题的策略和题型,首先要阅读题目,并迅速定位到文章中的目标段落。考研阅读的出题顺序通常与文章段落顺序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迅速找到每道题目的对应段落。做题的顺序应为:题目-对应文章段落-核心句-选项。题型包括例证题、细节题、词汇题、态度题和主旨题等。每种题型都有其特定的解题方法,例如,例证题的答案通常在前文例子的总结句中,细节题需要前后文寻找答案,词汇题则侧重于理解,态度题要注意区分主体是作者还是他人,而主旨题往往是最后一个问题,使用排除法可以提高正确率。具体解题技巧需要通过听课和练习来掌握。我报名了系统班,通过王琢老师和陈仲恺老师的阅读课程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过,我认为无论是哪位名师的课程,掌握方法和大量练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练习可以巩固方法,而方法则帮助我们更高效地练习,从而提高正确率。
关于长难句的处理,我没有系统地学习语法,因为语法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而实际上,理解句子本身比语法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我专注于长难句的练习,几乎每天都会进行长难句的分析与练习。系统班中提供了王琢老师的长难句课程。此外,田静老师的长难句讲解也非常出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
关于阅读理解是题本位还是文本位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注意力的分配。许多同学将注意力集中在题目上,而只有少数同学将注意力放在文章上。陈仲恺老师曾说过:“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文章上,题目做对将变得顺理成章。而如果你将注意力放在题目上,即使文章理解不透彻,也可能因为未涉及的句子和段落而没有深入学习。”因此,无论是平时做题还是精读文章,我们都应该从文本出发,更多地关注文章本身,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对于题目则要更多地思考出题人的意图,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关于阅读真题的做法,我认为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在后期,如果无法完成十年的真题,也不要盲目刷题。相反,应该抓住几篇典型文章进行精翻,先了解文章的类型和出题思路,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刷题,这样可能更加有效。
在作文方面,我跟随张爽老师和石雷鹏老师学习。小作文主要学习张爽老师的风格,句子更加优美;石雷鹏老师的句子则更加贴近实际,适合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我的大作文则是结合两位老师提供的模板和套话,自己形成的模板。但模板终究是模板,一定要用真题进行练习,并通过AI批改来学会应用。关注石雷鹏老师,阅读他的作文,尝试中英文互译和背诵,逐渐就能掌握。
作文背诵固然重要,是打基础的过程,但考研最终需要的是输出能力。因此,作文一定要落实到笔上,独立完成,而不是简单地默写,而是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题目主题独立写作。
关于小三门,包括新题型、翻译和完型,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1. 新题型:新题型在我看来与阅读类似,同样都是十分,而且更容易得分,所以千万不能放弃,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在真题中练习。
2. 翻译:英语一的翻译我花的时间很少,也没有练习过几次,基本上是依靠阅读精翻的经验。英语二的翻译相对容易得分,分值也较大,一定要练习。
3. 完型:我对完型的练习也不多,每题只有0.5分,我觉得不值得花太多时间。在考试中,如果时间不够,我会选择全涂一个答案。但希望大家不要学我,如果时间允许,还是要认真完成。
在设计理论的学习方面,我报名了鱼计划线上班和考前线下冲刺班。我是从七月份开始学习设计理论的,相对较晚,建议大家早点开始。接下来,我将从理论背诵、案例积累和论文撰写三个方面分享一些经验。
参考书目:《艺术设计概论》李砚祖
(一)理论背诵:由于开始较晚,背诵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后期,当大家背诵政治时,我还在持续背诵理论,默写理论。因此,理论的背诵应该尽早开始,多背诵几遍。书本上标注的所有知识点都必须背会。简答论述题中可能用到的知识点需要多读,理解并能够运用。而选择填空的内容则要能够一字不差地背写下来,顺序也很重要,尽量不要出错。理解意思,找到逻辑后,可以用挖空的方式背写。有些空容易混淆,需要反复理解记忆。对我来说,死记硬背比较困难,我需要理解背诵,通读书本后再进行背写。挖空背写的方式对于应对填空题非常有效。
(二)案例积累:案例需要分类整理,尽量选择有特点的、与当下热点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尤其是自己专业方向的案例,可以多准备几个。
案例的来源可以是知网、设计类公众号、微博等,我的案例主要来自公众号。
案例的运用:案例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的,可以让我们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在简明的观点之后,紧跟一个与观点相符的案例,最后再次强调观点,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段内容丰富的论述。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与案例必须相契合,或者说,案例必须符合观点。例如,“新技术助力低碳环保”的观点,就需要一个拥有新技术且低碳的案例来佐证。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用来佐证这个观点。有些案例可以佐证多个观点,在实际运用时,要灵活变换,确保与自己的观点相符。
(三)设计素描:我的设计素描水平并不高,只能通过多加练习来提高。暑假期间,我和老师学习了一些基本功,但掌握得并不扎实。我认为,针对性的线下班练习可能会更好。
我报名了线上素描课程,跟随老师学到了不少内容,最重要的是框架的确定,对素描的基础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由于练习得少,绘画速度特别慢,积累的物品也少,在线下冲刺班的时候压力非常大,一开始内心非常崩溃,焦虑到吃不下东西。种种经历让我得出的结论是:平时的物品积累、框架练习以及后期三小时卡时间训练非常重要。
1. 物品积累:可以通过小红书、花瓣、微博、Bilibili等软件寻找素描素材。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将素材分类,例如厨房、卫生间、餐桌、写字台等。物体的造型特征、黑白灰构成、装饰细节以及投影样式都是值得记忆背诵的点。
ps:临摹+默写+总结=有效临摹
2. 框架练习:形成自己的空间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完成场景素描的绘画。对于框架的黑白灰构成、实用性以及对不同场景或时刻下需要进行的调整都要反复练习琢磨。在积累物品的时候也可以在场景中练习。摆放物体时要注意空间的层次性、高低错落、遮挡关系以及黑白灰布局。
ps:空间框架可以从素描场景、色彩场景、生活照片中提取,切忌直接套用场景素描书上的框架,容易陷入模板化。
3. 卡时间训练:
由于我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面对三小时的默写,我感到了不小的压力。然而,通过参加冲刺班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我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后期的时间管理训练尤为关键,我们必须加强练习。
此外,在进行三小时的场景素描时,我们不应过分拘泥于细节,而应先完成整体的大关系,之后再逐步塑造细节。有时候,完成作品比追求完美更为重要。
五、结语
在准备东华大学的考试过程中,我起初信心满满,态度乐观。但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我意识到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焦虑和压力随之而来。幸运的是,我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决心,从未放弃。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当感到学习困难时,可以适当放松,休息一下,但绝不能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会有所收获。